高股息ETF殖利率怎麼算?TTM、預估、到手殖利率完整教學與陷阱解析

快速導讀

  • 殖利率不是績效:它只是「現金分配 ÷ 價格」,與長期總報酬不同。
  • 四種常見口徑:TTM(過去12個月)、預估(未來12個月)、年化(單次推年)、30日收益率(債券/貨幣型常用)。
  • 決策順序:TTM做可比基線 → 參考預估設定上下界 → 換算個人到手殖利率(稅費後)。
  • 主要風險:年化易高估、一次性資本利得與平準金干擾、價格下跌造成的「假高殖利率」。
  • 實作工具:文末附 Sheets/Excel 公式與五步檢核表。

一、名詞與來源:殖利率從哪裡來?

殖利率(Dividend/Distribution Yield)=某段時間的現金分配 ÷ 當前價格。ETF 的分配可能包含成分股股利、利息收入、已實現資本利得,且有的基金會使用「收益平準金」讓每次分配更平滑。重點:殖利率高,可能只是價格下跌造成比值變大,並不等於基金更會賺。

什麼是收益平準金?

目的在於不同進場時點的投資人之間的公平,讓分配金額更平滑。它不是額外獲利來源,所以單看分配金額可能高估實際賺錢能力。

二、四種殖利率口徑與適用情境

1)TTM 殖利率(最可比)

定義:最近12個月實際分配總額 ÷ 當前價格。
優點:客觀、已發生,適合跨ETF比較。
缺點:滯後,對未來變化不敏感。

2)預估殖利率(前瞻但需保守)

定義:以趨勢/公告/成分股預估推算未來12個月分配 ÷ 當前價格。
優點:有助規劃現金流。
缺點:本質是推估,建議搭配TTM作區間判讀。

3)年化殖利率(快速、最易誤判)

定義:最近一次或最近一季分配 × 年內分配次數,再除以當前價格。
優點:快。
缺點:單次異常會被放大,不宜當決策依據。

4)30日收益率(30-Day SEC Yield,偏債券/貨幣型)

定義:依規範以近30天的利息收入(扣費)推算之收益率,更像當期的「利息體感」。
適用:債券或短天期資產型ETF;純股利型ETF參考性較低。

三、核心公式與逐步算例(含逐位計算)

A. TTM 殖利率

公式:TTM = 過去12個月每股分配合計 ÷ 目前價格。
示例:現價20元;過去12個月每股分配=0.30、0.30、0.35、0.35、0.30、0.30、0.35、0.35、0.30、0.30、0.35、0.35(單位元)。
逐位相加:
0.30 + 0.30 = 0.60
0.60 + 0.35 = 0.95
0.95 + 0.35 = 1.30
1.30 + 0.30 = 1.60
1.60 + 0.30 = 1.90
1.90 + 0.35 = 2.25
2.25 + 0.35 = 2.60
2.60 + 0.30 = 2.90
2.90 + 0.30 = 3.20
3.20 + 0.35 = 3.55
3.55 + 0.35 = 3.90
TTM 殖利率=3.90 ÷ 20=0.195=19.5%

B. 預估殖利率

公式:預估 = 未來12個月預估分配 ÷ 目前價格。
示例:保守假設每月0.30元,預估年分配=0.30 × 12=3.60;預估殖利率=3.60 ÷ 20=18.0%

C. 年化殖利率

公式:年化 = 最近一次分配 × 年內分配次數 ÷ 目前價格。
示例:最近一次0.35元,年化分配=0.35 × 12=4.20;年化殖利率=4.20 ÷ 20=21.0%(僅快篩)

D. 到手殖利率(稅後/費用後)

公式:到手 = 殖利率 ×(1 − 稅費折減)。
示例:以TTM 19.5% × 折減0.90=17.55%(保守的到手體感)。
備註:台灣投資人可能涉及股利所得稅、健保補充費、託管/交割費等,請依個人實際情況估係數(常見0.90~0.95)。

四、除息、填息與殖利率的互動

  • 除息日:理論上價格會貼息(分配金額自價格中剔除)。
  • 填息:價格回補至除息前水準的過程,但沒有保證一定會填。
  • 殖利率上升,可能只是股價下跌造成比值變動,未必代表分配能力變強。

五、殖利率常見錯覺與數據清洗

  1. 單次年化偏誤:一次性資本利得讓單次分配偏高 → 年化暴衝 → 誤判。
  2. 口徑混用:把TTM與預估混著比,等於拿去年已發生與未來推估對照。
  3. 平準金/資本利得影響:分配表面穩定或偏高;評估須回到「可持續性」。
  4. 忽略費用與週轉:高週轉、高費用率會稀釋長期總報酬。
  5. 只盯殖利率:長期績效=價差+分配;殖利率高也可能是價值陷阱。

六、到手殖利率的進階處理:你真正拿到多少?

建議流程:

  • 先以TTM作為客觀基線。
  • 用預估殖利率建立上下界。
  • 依個人稅務身分、健保補充費、託管費等,設定折減係數(例:0.90~0.95)。
  • 每季回顧一次,以「近一年實收分配 ÷ 期末市值」作為個人化的到手殖利率校正。
    備註:跨市場商品可能涉及預扣稅或雙重課稅協定,請依你的券商與年度規則計算。

七、策略層面的「可持續殖利率」:如何辨識?

  • 成分邏輯:僅以配息率排序,或有納入品質/盈餘穩定/現金流的篩選?
  • 產業集中度:是否過度集中單一循環產業?
  • 再平衡頻率:過頻增加交易成本;過慢延遲風險調整。
  • 規模與費用率:極小規模或過高費用率不利長期。
  • 歷史分配結構:資本利得占比是否過高?是否依賴一次性事件?

八、三種實務情境:該看哪個殖利率?

  1. 長期配置與跨商品比較:看TTM(統一口徑),再檢核成分、費用、集中度。
  2. 規劃未來現金流:看預估殖利率,同時保留上/下界緩衝。
  3. 短天期收益商品(債券/貨幣型):看30日收益率更貼近「當期」所得能力。

九、完整算例:從公告到你的到手現金

條件:現價20元;TTM=19.5%;預估(每月0.30)=18.0%;年化(最近一次0.35)=21.0%。
你的參數:稅費折減10%(係數0.90)。

  • 到手TTM:19.5% × 0.90=17.55%
  • 到手預估下界:18.0% × 0.90=16.20%
    解讀:年度現金流體感可抓約16.2%~17.6%區間;是否值得投資仍需回到總報酬、風險與集中度/費用率等面向。

十、風險與避雷清單(深度版)

  1. 景氣循環偏誤:高殖利率可能只是景氣高點對應的舊數據;當期便宜不等於長期划算。
  2. 價值陷阱:基本面惡化造成股價跌、殖利率看似提高,但分配可持續性反降。
  3. 指標漂移:只盯殖利率,忽略波動、最大回撤與回本時間。
  4. 政策與稅務變化:稅制或預扣稅異動會造成到手落差。
  5. 再平衡摩擦成本:高週轉策略在震盪市況中可能墊高隱性成本。

十一、五步檢核表(存檔即用)

  1. 統一口徑:跨ETF一律用TTM;預估與年化只作補充備註。
  2. 拆解來源:近年分配中股利/利息/資本利得/平準金占比與可持續性。
  3. 結構風險:產業/標的集中度、單一事件依賴、匯率曝險。
  4. 成本面:費用率、規模、週轉率;是否有借券或槓桿等額外風險。
  5. 個人到手:依身分估稅後折減(0.90~0.95),建立現金流區間並每季回顧。

十二、Excel / Google Sheets 實作指引(直接可貼)

欄位假設:

  • C2:C13=過去12個月每股分配(12格)
  • B2=目前價格
  • D2=最近一次分配
  • E2=年內分配次數(如月配=12)
  • F2=稅費折減係數(如0.90)

計算:

  • TTM 殖利率(稅前)= SUM(C2:C13) / B2
  • 預估殖利率(稅前)= AVERAGE(C2:C13) × 12 / B2
  • 年化殖利率(稅前)= (D2 × E2) / B2
  • 到手TTM 殖利率= [SUM(C2:C13) / B2] × F2
  • 到手預估殖利率= [AVERAGE(C2:C13) × 12 / B2] × F2
  • 個人化到手殖利率(用實收現金)= 近一年帳上實收分配總額 ÷ 目前持有市值

十三、FAQ(進階)

月配與季配,誰殖利率更高?

頻率本身不決定高低;看一年合計分配 ÷ 價格。月配提升現金流平滑度,但與長期總報酬沒有必然正相關。

想拿穩定現金流,要看哪個指標?

長期以TTM為主、預估為輔建立上下界;債券/貨幣型再輔以30日收益率。

殖利率忽高忽低正常嗎?

正常。分子(分配)與分母(價格)都在變,一次性利得、平準金、匯率與行情都會影響。

為何我的 on cost 很高,但不一定要加碼?

on cost 取決於歷史低價;決策建議用當下市價口徑與替代品比較,避免被成本錨定。

殖利率高,還需要看費用率嗎?

需要。費用率與週轉成本會侵蝕長期總報酬;同殖利率下,費用更低通常勝出。

十四、結論與行動建議

  • 以TTM建立可比基線。
  • 用預估殖利率補前瞻,並設定上下界,避免單次年化幻覺。
  • 換算個人到手殖利率,把稅/費用納入;每季用「實收 ÷ 市值」校正。
  • 回到總報酬與風險:檢核成分邏輯、集中度、費用與再平衡摩擦成本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標記為 * 的為必填字段

滾動到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