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4~2025 年,主動型基金(包含主動型 ETF)迎來史上少見的「結構性逆轉」:資金、產品供給與監管動能同時到位,讓原本長年被動稱霸的版圖,出現「以 ETF 為殼、以主動為心」的新秩序。上半年主動型 ETF 吸金逾千億美元、占新發行 ETF 比重過半;歐美與台灣皆出現主動 ETF「加速期」。不過,SPIVA 長期統計仍提醒:主動長期打敗大盤的難度沒有降低,只是「何時、在哪些資產類別」更有勝率,正在改寫。這篇 2025 年深度分析,帶你看懂主動大熱門的八大驅動力、三個風險盲點與六條選基準則,最後附常見 FAQ 與實作清單。
一、數據總覽:2025 年主動 ETF 成長軌跡
1. 資金流:主動 ETF 吸金成主旋律
2025 年上半年,主動 ETF 持續吸金,僅上半年即流入約 1,800 億美元,7 月單月更創新高,月度主動 ETF 淨流入逼近 450 億美元,顯示需求從趨勢變成習慣。
2. 發行潮:新產品大多是主動
2025 年開年至今,主動策略占美國新上市 ETF 的多數。2024 年時,主動 ETF 已經占所有新發行 ETF 的 40% 以上,顯示供給端與需求端同步爆發。
3. AUM 標竿:收入型主動 ETF 體量攀升
以 JPMorgan 的覆蓋買權收入策略為例,JEPI 管理規模 2025 年 8 月約 414 億美元,成為最具代表性的「主動+選擇權加值」類型。
4. 歐洲與跨區域:零售滲透、題材擴散
歐洲 2025 年前七個月 ETF 淨流入超過 2 兆美元,年增率達 60%,零售投資平台與主動產品共振,推動整體市場擴張。
5. 台灣現況:主動式 ETF 元年
台灣 2024 年底正式開放主動式 ETF,2025 年被視為主動 ETF 的元年。檔數與規模持續成長,主管機關與交易所積極推動投資人教育。
二、為何主動變成大熱門?八大結構性驅動
1. 稅務效率躍升
ETF 殼的最大優勢在於稅務效率。數據顯示,ETF 與共同基金的年度稅負差距平均約 1 個百分點。當主動策略裝進 ETF 殼,投資人能同時獲得主動彈性與稅務 α。
2. 監管門檻下修
SEC 正優先審核「共同基金與 ETF 雙股別」的豁免申請。一旦落地,傳統主動基金能快速轉為 ETF 股別,擴大資產池並加強稅務效率。
3. 供給面爆發
自 2021 年以來,美國已有超過 140 檔共同基金轉換為 ETF,資產規模超過千億美元。轉換潮讓既有品牌主動基金快速切入 ETF 通路。
4) 市場結構變化
2023~2024 年權值股過度集中,投資人擔心「只買指數=重壓少數明星股」,因此轉向主動尋求去集中度與風險控制。
5. 收益需求升高
覆蓋買權型 ETF 滿足了投資人對現金流的需求。月配息、季配息產品快速吸金,投資人願意用放棄部分漲幅換取穩定收益。
6. 固收維度回歸
在降息循環下,主動債券基金透過動態調整存續期與信用曝險,成功創造超額報酬。SPIVA 報告顯示,2024 年主動債券類別的勝率明顯提升。
7. 生態成熟
交易所與做市機制完善,半透明主動 ETF 的成交品質提升,投資人對流動性的疑慮逐漸消退。
8. 零售通路轉變
歐美零售投資平台積極推廣主動 ETF,定期定額與理財 App 普及,使主動 ETF 滲透率大幅上升。
三、表現與迷思:主動真的翻身了嗎?

1. 長期命題未改
SPIVA 長期數據顯示,美國大型股類別中,超過六成的主動基金在 2024 年仍輸給指數;拉長到 10~15 年,幾乎所有股票類別大多數主動仍落後大盤。
2. 胜率口袋正在改寫
固定收益、小型股、非美市場等資訊不對稱的領域,出現主動基金階段性勝率提升。重點不在於「全面改押主動」,而是「用對的主動在對的資產」。
3. 成本與稅務改善
主動 ETF 雖然費率較高,但 ETF 殼的稅務效率抵銷了部分成本,尤其在課稅帳戶更具吸引力。
四、2025 產品地圖:四大主流主動策略
1. 固定收益主動
核心優勢在於存續期與信用風險調整。2025 年,主動固收成為資金主戰場之一。
2. 覆蓋買權型
代表產品 JEPI/JEPQ。持有高品質股票並賣出買權,換取高現金流,但上漲行情中會犧牲部分漲幅。
3. 半透明主動
透過半透明揭露降低前置交易風險,同時保留 ETF 流動性與稅務優勢。
4. 主題+主動風控
如 AI、私募債、基建等新領域。主動策略提供流動性與風險管理,但複雜度較高。
五、投資人六條實作準則
- 先決定被動核心,再用主動做衛星配置。
- 評估「費用+稅」的總成本。
- 選擇主動勝率較高的資產類別。
- 檢查基金是否真主動,而非影子指數。
- 注意流動性三件事:AUM 規模、成交量、做市深度。
- 認清收益來源,避免誤把高配息當成超額報酬。
六、風險與盲點
1. 熱門不等於勝率
資金擁擠與容量上限會造成反效果,容易在週期切換時「反向打臉」。
2. 產品複雜度提升
單日槓桿、衍生品結合的 ETF 並不適合所有人,投資人要先理解機制。
3. 制度過渡期風險
若 SEC 開放雙股別 ETF,初期仍會有合規與營運問題需要時間釐清。
七、台灣投資人的情境化建議
- 核心配置仍建議台股被動+全球被動。
- 主動衛星可配置於台股中小型、主動固收與增收策略。
- 跨境投資需計算稅務、換匯與交易成本。
- 定期定額與再平衡仍是必要紀律。
八、2025 下半年與 2026 前瞻
- SEC 對 ETF 雙股別的裁示將是關鍵。
- 主動固收與增收型策略維持吸引力。
- 台灣主動 ETF 進入篩選品質的階段。
九、常見 FAQ
十、結論:2025 關鍵心法
- 主動變熱門,不代表主動全面勝出,而是更聰明地使用主動。
- ETF 殼是結構性加分:稅務效率、流動性、通路。
- 把「被動核心+主動衛星」寫入投資憲法。
- 跟著制度變革觀察產業遷移,更多傳統主動將 ETF 化。
- 永遠以「總成本 × 風險 × 週期適配」來挑選,而不是追逐熱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