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人如何配置主動與被動基金?完整基金配置策略解析(2025最新版)

主動基金與被動基金比較

前言:主動基金與被動基金的永恆爭論

在基金投資世界裡,「主動基金能不能長期打敗大盤?」一直是投資人最關注的話題。隨著 ETF 的爆發性成長,越來越多人選擇低成本、透明度高的被動型基金。但另一方面,主動型基金透過專業經理人的選股能力,也常在特定市場環境中表現亮眼。

那麼,投資人應該如何配置主動與被動基金? 本文將深入探討:

  • 主動型基金是否能長期贏過大盤?
  • 「核心+衛星配置法」的實務應用
  • 不同風險屬性的基金配置方法
  • 定期定額 vs 一次性投入的優劣
  • 如何檢視基金績效與換手率

本文適合:投資新手基金建議、進階投資人調整資產配置、以及想學習主動基金投資策略的人


主動型基金是否能長期贏過大盤?

1. 主動型基金的優勢

  • 靈活性高:基金經理人能快速調整投資組合,例如在市場波動時,減碼風險資產、加碼防禦型股票。
  • 抓住趨勢:當 AI、綠能或新興市場成長快速時,主動型基金能透過集中持股,遠遠超越大盤。
  • 專業選股:優秀的基金經理人能發掘尚未被市場看好的標的。

2. 主動基金的劣勢

  • 費用較高:主動基金的管理費、績效費通常高於 ETF,長期侵蝕報酬率。
  • 難以長期超越市場:根據 SPIVA 報告,10 年期能超越指數的主動基金比例不到 20%。
  • 績效不穩定:不同基金經理人風格差異大,表現可能落差極大。

3. 案例比較

以台股為例:

  • 被動基金:0050 元大台灣 50,長期年化報酬率約 8–10%。
  • 主動基金:2023–2024 年,部分聚焦 AI 產業的基金年報酬率超過 40%,明顯跑贏大盤。
  • 結論:短期題材時,主動基金有優勢;但長期下來,被動基金的「穩定+低費用」仍佔上風。

因此,最佳策略並不是「二選一」,而是透過 核心+衛星配置法,同時兼顧「穩定」與「成長」。


核心+衛星配置法:基金配置的黃金法則

「核心+衛星配置法」(Core-Satellite Strategy)是國際知名的資產配置方法,能兼顧長期穩健與靈活增值。

1. 核心投資(Core)

  • 比重:60–80%
  • 標的:低成本被動基金、ETF
  • 代表例子
    • 台股:0050(台灣 50)、0056(高股息)
    • 美股:VTI(全美股)、VOO(S&P 500)
  • 目的:穩定跟隨大盤成長,降低風險。

2. 衛星投資(Satellite)

  • 比重:20–40%
  • 標的:主動型基金、主題型 ETF(AI、半導體、綠能)
  • 代表例子
    • 國泰台灣領航科技動能(00922)
    • 群益精選高息(00919)
    • 富邦未來車主題基金
  • 目的:利用題材或產業趨勢,追求超額報酬。

3. 配置優點

  • 核心穩健:確保不會錯過市場整體漲幅。
  • 衛星靈活:抓住題材爆發行情。
  • 風險分散:避免「全壓主動基金」導致虧損過大。

這種方法非常適合 投資新手基金建議,因為能避免犯下「追高殺低」的錯誤。


不同投資人風險屬性基金配置方法

1. 保守型投資人

  • 配置建議
    • 核心:80%(0050、0056、VTI)
    • 衛星:20%(00919、00915 高股息類)
  • 特色:重視股息、穩健增長,接受度數較小的報酬波動。

2. 穩健型投資人

  • 配置建議
    • 核心:70%(0050、VTI、VOO)
    • 衛星:30%(00922、科技型基金)
  • 特色:追求「市場平均報酬+主題超額報酬」。

3. 積極型投資人

  • 配置建議
    • 核心:60%(0050、VTI)
    • 衛星:40%(00922、00940、AI 主題基金)
  • 特色:願意承受更高波動,追求長期高成長。

小提醒:無論哪一種屬性,每年至少檢視一次投資組合,確保與自身目標一致。


定期定額 vs 一次性投入

1. 定期定額(DCA)

  • 優點
    • 分散時間風險,不用擔心買在高點。
    • 特別適合「薪水族」、「投資新手」。
  • 缺點
    • 若市場長期上漲,報酬可能不如一次性投入。

2. 一次性投入(Lump Sum)

  • 優點
    • 在低點買進,報酬率最高。
    • 適合有大筆資金的人。
  • 缺點
    • 心理壓力大,若買在高點可能需要長時間才能回本。

3. 建議策略

大部分投資人可採用 「核心定期定額、衛星分批加碼」

  • 核心 ETF(0050、VTI)→ 每月定期定額買入。
  • 衛星基金(00922、主題型基金)→ 在市場拉回時分批加碼。

如何檢視基金績效與換手率

挑選基金時,除了看報酬率,還要看以下指標:

  1. 年化報酬率:至少觀察 3–5 年,避免只看短期數據。
  2. 夏普值(Sharpe Ratio):越高代表單位風險下的報酬越佳。
  3. 換手率(Turnover Ratio)
    • 太高(>200%)→ 代表過度交易,增加成本。
    • 太低(<30%)→ 缺乏靈活度。
    • 建議合理區間:50–150%。
  4. 基金規模:過小容易面臨清算風險,過大則靈活度不足。
  5. 費用率(Expense Ratio):建議越低越好,避免長期報酬被蠶食。

總結:基金績效不只看「報酬率」,更要看「穩定性+費用」。


實務案例:如何打造基金投資組合?

主動基金與被動基金配置

假設一位 30 歲上班族,每月可投資 15,000 元,投資目標為 20 年後累積退休金

  • 核心配置(70%,每月 10,500 元)
    • 0050 台灣 50 ETF(40%)
    • VTI 全美股 ETF(30%)
  • 衛星配置(30%,每月 4,500 元)
    • 00922 台灣科技動能(15%)
    • 00919 高股息基金(10%)
    • AI 主題型基金(5%)

這樣的組合既能穩定跟隨市場成長,又能參與科技題材。長期下來,投資報酬率會大幅優於只靠活存或定存。

FAQ(常見問題)

Q1:主動基金投資策略的核心精神是什麼?
A:以被動基金為基礎,透過主動基金補強,既穩定又能追求超額報酬。

Q2:投資新手基金建議怎麼開始?
A:先從定期定額買進 0050 或 VTI,建立核心部位,再逐步加入主題型基金作為衛星。

Q3:基金配置方法多久調整一次?
A:建議至少每年一次,遇到基金績效不佳或市場環境大變時再檢視。

Q4:核心衛星配置適合小資族嗎?
A:非常適合,因為即使資金有限,也能用定期定額方式分配核心與衛星。

Q5:換手率高的基金一定不好嗎?
A:不一定。高換手率代表操作積極,但若報酬率能覆蓋手續費,仍有投資價值。


主動基金與被動基金績效

結論:主動基金投資策略的關鍵

  1. 核心以被動基金為主:確保跟隨市場成長。
  2. 衛星靈活使用主動基金:在 AI、綠能、新興市場時加碼。
  3. 根據風險屬性調整比例:保守 80/20,穩健 70/30,積極 60/40。
  4. 投資方法混合:核心定期定額,衛星逢低分批。
  5. 檢視基金績效:關注報酬率、夏普值、換手率、費用率。

最佳策略不是「主動 vs 被動」,而是 「核心+衛星」的平衡配置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標記為 * 的為必填字段

滾動到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