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美債價格下跌(收益率上升)的深層原因
1. 通膨預期與關稅壓力 — 利空債券
近期美國批發物價(PPI)大幅飆升,7月月增率達 0.9%,為三年來最大漲幅,引發市場對核心通膨回升的擔憂,導致債券賣壓沉重。(泰晤士報)
此外,貿易政策動盪、關稅政策頻繁調整,使企業成本上升,通膨預期再起,債市反映風險上升,自然收益率往上走。(市場觀察, 維基百科)
2. 美國債務爆發,供給壓力巨大
美國聯邦赤字高企,債務持續攀升,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(CBO)預估,公共債務佔 GDP 比率將從 2024 年的 99% 升至 2034 年的 116%,若維持現有政策,2054 年恐飆至 172%。(維基百科)
債券供給量急增,需吸引更多買家,推升「期限溢酬」(term premium),長債收益率因此維持高位。State Street 的研究指出,價格敏感型投資者主導市場,需額外大約 95 個基點 溢酬以吸收新增發行量。(State Street)
3. 流動性下降與市場脆弱性
Brookings 專家 Nellie Liang 指出,後金融海嘯時期,銀行與傳統市場做市商退場,市場流動性脆弱;2025 年 4 月關稅衝擊引發收益率飆升、流動性驟降,揭露出市場結構性風險。(Brookings)
4. 美聯儲政策預期與債市反應不一致
雖然市場押注聯準會將降息,但 Barron’s 調查指出,在非衰退經濟中,聯準會降息不必然壓低 10 年期美債收益率,歷史經驗顯示它可能「漲也可能跌、平均接近零」。(Barron’s)
5. 債券警察(Bond Vigilantes)示威效應
2025年初,川普宣布大規模關稅,市場瞬間恐慌,債市急賣導致長債收益率急升,觸發市場壓力迫使政策暫緩,被視為 Bond Vigilantes 的發揮。(維基百科)
二、未來展望:美債是否還有機會「漲高」?

1. 長期收益率穩高,甚至進一步上揚
Morgan Stanley 憂債市未來可能維持在 4%–5% 的高檔,長期溢酬有上升空間。(Morgan Stanley)
Reuters 調查顯示,由於關稅與赤字壓力,10 年期收益率短期預期仍將小幅上升至約 4.30%,而 2 年期則可能降至 3.50–3.60%,形成收益率曲線陡化。(Reuters)
Deloitte 預估 2025 年餘下時間,10 年期仍將逼近 4.5%,2026 年才可能逐步回落至 4.1%。(Deloitte)
2. 收益率曲線將進一步陡化
Nuveen 報告指出,自 2025 年初以來,1–30 年期收益率差(曲線陡度)已從 104 基點擴大至 233 基點,短債下跌、中長債上升,是曲線陡化最明顯表現。(Nuveen)
3. 降息預期可能僅壓低短期利率
市場雖押寶 Fed 將在 2025 下半年降息,但 Barron’s 分析表明,在經濟穩健、就業強勁情況下,長債收益率未必同步下降,甚至可能上升。(Barron’s)
4. 系統性風險與機構信心影響深遠
美國債信評為近年多次下調,Moody’s 已由 Aaa 降至 Aa1,表明債市安全避風港地位逐漸動搖,需加計額外風險溢酬,導致收益率抬高。(維基百科)
与此同时,Business Insider 指出,若通膨走向下行甚至出現“通縮性衝擊”,可能造成市場避險情緒轉向,但對債券資產報酬與風險仍帶來不確定。(Business Insider)
三、策略觀點總覽 — 何時、如何布局債市?
A. 預測情境與對應策略:
情境 | 預期發展 | 操作建議 |
---|---|---|
長債高企 | 利率維持高位(4–5%) | 對長債審慎,宜避免追高 |
收益率曲線陡化 | 短債降、中長債升 | 可做“短買+長賣”收益率曲線交易 (Morgan Stanley) |
通膨溫和或降溫 | 長債機會浮現 | TIPS(抗通膨債)具防禦價值 (市場觀察, Business Insider) |
政策改革落實 | 市場流動性改善 | 參與債市中長線布局 (SSGA) |
B. 投資工具建議
- 短期國債(T‑Bills, 2Y):若降息確實來臨,短債能快速反應莊股價,成為避風工具。
- 可轉投資級債或 TIPS:若擔憂通膨繼續,可透過抗通膨型債券防護本金。
- 分散配置高品質企業債與公債:如 Fidelity 建議,在高起點收益率下,可搭配降息預期或資本增值潛力。(fidelity.com)
C. 量化策略思路
- 利用收益率曲線陡化策略:同時建倉短債多單、長債空單。
- 預測 Fed 動態與結構改革落地節奏,做分段(分批)布局。
- 結合股票、不動產或防禦性資產作資產配置,降低單一市場風險。
四、完整戰略操作表(依時間及情勢分類)
- 短期(1–3月)
- 關注通膨數據(PPI/CPI)、Fed 就業報告、Jackson Hole 講話。
- 若 PPI 持續飆升,避開長債,偏短債或 TIPS 配置。
- 若就業疲弱、降息消息確立,可考慮短債+收益率曲線交易。
- 中期(3–9月)
- 若出現政策改革(如 SLR 除外、新資金回流)導致流動性改善,可試部分長債佈局。(SSGA)
- 若債務持續飆升,保持高風險溢酬視角,慎選長債暴露。
- 長期(9月以後)
- 如 Deloitte 與 Morgan Stanley 預測發酵,收益率回落至 4.1–4.5% 區間,債券總報酬可能改善。
- 配合債息、通膨與政策清晰度,可加碼中長債作收益鎖定。
五、總結提綱(文章重點梳理)
- 為何美債一直跌:
- 通膨預期強烈、債務壓力、流動性脆弱、Fed 降息與長債割裂、債券警察示威。
- 美債是否有再漲機會:
- 短債或因降息有望反彈;長債形勢嚴峻,需等待通膨穩定、債務預期改善。
- 策略要點:
- 利率曲線交易(短買長賣)
- 防禦性配置:短債、TIPS、優質債
- 分段布局、不追高、觀察政策與市場流動性變化
- 未來觀察指標:
- PPI/CPI、就業數據、Fed 語調、債務發行量、信用評級、債市流動性改革

總結而言,美債「一直跌」的深層原因藏於結構、政策與市場心理交織中;未來若想判定它是否有機會「再漲」,須透過判斷通膨是否受控、政策改革或債務壓力是否緩解,以及 Fed 是否真正發動降息。投資策略應聚焦防禦、分層布局、與收益率曲線套利機會。